防水材料要切断“黑色产业链”
发布时间:2023-02-22
人气:128 IP属地 火星
祛除建筑渗漏顽疾,须动员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但要想彻底解决建筑渗漏问题,还须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质量管理模式,探索推行防水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制度
建筑防水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建筑工程使用寿命和结构安全,更和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也正因如此,建筑业界素有“结构**、防水第二”的说法。然而,目前国内建筑的防水质量状况却着实令人担忧。中国建筑(6.19, -0.03, -0.48%)防水协会耗时近一年开展的建筑渗漏状况调查近日完成主要数据分析。该协会雨晴防水巴东零点公司**新发布的《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显示,国内主要城市建筑屋面渗漏率高达95.33%。与此同时,近六成地下建筑存在不同程度渗漏,近四成住户受到房屋渗漏的困扰。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分析认为,此次调查数据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全国建筑渗漏的现状,即:全国建筑渗漏情况相当严重。未来在加强综合治理的同时,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质量管理模式,解决建筑渗漏顽疾。
野蛮生长致产品质量难保证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事长朱冬青认为,产能过剩是导致建筑渗漏率居高不下的主要诱因。近年来,随着建筑防水领域向工程建设领域扩展,极大地拓展了建筑防水材料的市场空间,但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能严重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行业集中度低等深层次矛盾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防水行业拥有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而与之对应的,则是生产工艺落后、节能环保不达标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个别地区无证生产和制假售假窝点甚至已经形成半公开化的“基地”。
朱冬青表示,防水产品领域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建筑防水工程招标多采用**低价中标,不少工程的中标价格明显低于正常成本价格,加之工程监理制度流于形式,造成大量假冒伪劣和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水产品以及无资质、无技能的施工队占据主要市场,进而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朱冬青说。
探索防水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制度
与中国建筑防水协会自揭行业乱象相印证的是,记者从巴东建筑工程司法鉴定中心了解到,近年来,建筑工程领域的法律纠纷约有四分之一因防水渗漏问题引发。
业内专家认为,祛除建筑渗漏顽疾,必须动员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力量,管好需求一方,切断假冒伪劣产品的终端。建立和完善应用领域质量管控制度,有效破除单纯的“**低价中标”招投标模式,坚持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招投标导向;同时严管施工资质,加强工人在防水施工特别是新型防水材料施工方面的技能培训,推广防水专项由业主分包和防水材料施工一体化,杜绝层层分包。而对于生产供应企业,则要加强生产许可证发证管理和证后监管,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遏制“黑色产业链”。其次,企业要承担防水材料和工程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加强企业自律,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再次,行业组织要积极开展行业自治,规范市场秩序,继续扩大行业质量动态监督和质量约谈范围。行业协会还要完善相关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鉴定体系。
“综合治理是对当前监管制度的一种修复,也是现阶段的主要质量管理手段。但要想彻底解决建筑渗漏问题,还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质量管理模式,探索推行防水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制度。”据朱冬青介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建筑渗漏的概率极低,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他们普遍推行防水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制度。根据这一强制保险制度设计,建筑一旦出现渗漏,首先由保险公司先行赔付,包括承担维修费用和因渗漏造成的财产损失,然后保险公司将按出险状况大幅调高防水工程公司保费,“企业出现质量事故将承担高昂的保费和其他成本风险,在市场竞争中将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所以没有哪个企业敢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和没有技能的工人施工,建筑渗漏发生几率自然就降下来了。”
而和发达国家地区的做法相比,目前我国针对建筑渗漏问题采取的是5年保修期制度和5%的质量保证金制度。“建筑制度设计和质量监管不严是导致国内建筑渗漏率居高不下的根本。5%的质保金与生产劣质产品带来的利润相比,不足一提。5年保修期和住宅的70年产权相比,也明显偏短。这就给一些企业留下了空子,出现渗漏只要修补就行,保修期和质保金变成了渗漏的许可证。因此,我们不妨学习国外好的做法,探索建立防水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制度。这应当是解决建筑渗漏问题的终极之道。”朱冬青说。
楼顶防水补漏,外墙防水,厨房卫生间防水,防水补漏